今古园会馆建筑在传统会馆建筑中独具一格,不论是功能布局、空间组合、还是建筑的建造技术和艺术,充分映射了地域文化特点及特定商业化气息。会馆始于明代中期,是商业贸易和地方文化交流发展的场所。会馆建筑布局一般包括大门、戏台、殿堂、厢房和庭院等基本建筑。会馆建筑装饰艺术包括彩绘、石雕、砖雕、彩塑、竹木雕、琉璃、铜、铁等饰件无所不用其极,极尽会馆豪华绚丽之气派。
会馆演变到现代,所谓“会所”,即早先西方人所称“俱乐部”。会所为相同社会阶层中、高产阶级人士聚会、综合性高级文化康体娱乐餐饮休闲场所,提供了一种私密性社交环境,而会所会员身份,也演变成财富象征与身份标签。所谓会所,就是利用所在物业的综合设施为主、具综合性的高级康体娱乐餐饮的服务设施。会所具备的康体设施应该包括泳池、网球或羽毛球场、高尔夫练习馆、保龄球馆、健身房等娱乐健身场所;餐饮设施包括中西餐厅、酒吧、咖啡厅等餐饮与待客的社交场所;还应具有网吧、阅览书画室等其他服务设施。
度假型会员俱乐部多以休闲、娱乐为主,有些超级会所更可媲美世界顶级豪华酒店,更可精致设计建成映射出中国文化艺术底蕴和艺术结晶、由传统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园林式豪宅建筑或四合院式豪宅建筑,富有传统现代豪华室内装修。达到中国园林艺术品“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精神境界,富有诗情画意。通过风景开合,空间对比,引导暗示,藏与露,渗透与层次的交叠等手法来表达崇尚自然,尊重自然的精神,这是在确立会所建筑设计思想时要大加借鉴的宝贵遗产。一步一景,一景一情的意境可以大大提升会所建筑的空间意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风格和艺术魅力。而使用现代化的表现形式不仅使居者真正在自然中得到精神颐养,而且更充分感到时代的气息。
今古园祠堂建筑在传统艺术设计与施工建造中,注重体现地方民间的世俗观念,民风及地方自然色彩。祠堂是古代祭祀性、纪念性建筑,祭祀祖宗或纪念历史上有功绩先人。同一血缘关系家族的祠,亦称“宗庙”、“家庙”、“祖庙”、“宗祠”、“祠堂”等;而专为祭祀某一著名人物的,则称为“专祠”或“祠庙”,如关帝庙、武侯祠等。
祠堂是中华大地上一颗灿烂的明珠,象征着宗族文明的继往开来。其建筑艺术与装饰艺术为中华建筑工艺美术增添了光辉精彩的一页。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往往一个村落就生活着一个姓氏一个家族或者几个家族,多建立自己的家庙祭祀祖先。这种家庙一般称作“祠堂”,其中有宗祠 、支祠和家祠之分。“祠堂”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汉代,当时祠堂均建于墓所,曰墓祠。南宋朱熹《家礼》立祠堂之制,从此称家庙为祠堂。祠祭仪式约略如此:迎神、献食、敬酒、念祭文、焚烧帛文、仪式结束等。祠堂有多种用途,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各房子孙平时有办理婚、丧、寿、喜等事时,便利用这些宽广的祠堂以作为活动之用。另外,族亲们有时为了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也利用祠堂作为会聚场所。据历史记载,具有地方民俗文化特色的祠堂,远在几千年前的夏商周时期便开始萌芽,到宋代才形成较完备的体系,祠堂建筑的繁荣在明朝的中后期,一时间,各地宗祠林立,牌楼高耸。到了清代时才发展到高峰,立祠风气有增无减。从遍布各地城乡的大小祠堂便可知道,结构宏伟、工艺精美,大多集建筑、雕刻、绘画、书法、文学于一体,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久远的传统文化,显示出经久不衰的强大生命力。
祠堂,一般用轴线对称布局,院落大都为二进、三进或五进,两边青砖砌成的高墙,高耸过瓦面,墙顶上高低有序、相互对称地翘起水牛角似的“多子”,显得典雅而又雄伟。祠堂主要建筑包括大门、仪门、与两旁耳房、戏台、东西两廊或两厢、过厅、明楼、亭堂、正堂、寝堂等组成。通常祠堂非常注重建筑的装饰艺术,装饰艺术是祠堂建筑体现地方特色的最重要的标志。且有些祠堂在后部还开辟有庭院、花园,有的还附设戏台。亭堂是祠堂的正厅,又称祭堂,是举行祭祀仪式或宗族议事之处,因此空间最大,用材也最考究,一般用较大而坚实的柱头和横梁构建。寝堂是安放祖先牌位或纪念对象之所,显得庄严而神圣。每逢清明或节日,或个人,或全族,在祠堂里进行祭祖活动,弘扬忠孝思想和尊祖敬宗精神。
由于客家祠堂是祭祖的神圣场所。因此,它往往是城乡中规模最宏伟、装饰最华丽的建筑群体,不但巍峨壮观,而且注入地方传统文化的精华,与古塔、古桥、古庙宇相映,成为地方上的一大独特的人文景观。祠堂遗留下来的建筑艺术种类繁多,包括祠堂画像、建筑雕刻及民间广泛流传的吉祥图案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