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楼,因形而异,材质有别,亦称牌坊。牌楼源于汉唐时期的里坊门,其形制与古老的衡门、乌头门和棂星门有关。在两华表柱间连结横梁,上下梁间置牌,构成柱门形建筑物。
牌坊近(始)于汉阙,成熟于唐、宋,至明、清登峰造极。起初演变为彰贶贤者的坊门,以后结构渐趋繁杂,形制愈倾高大,逐步演变成牌坊。牌坊形体挺拔,牌楼造型华美,或显竖牌楼作为城镇街标识性建筑;或标榜牌楼于建筑群落之前、道路转折处,借以突显、引导空间。或耸立牌楼门,用于店铺门前的装饰、广告作用;或巧缀牌楼装点园林;或因牌坊很强的旌表性与纪念性,而昭鉴于陵墓;或突建于桥头、乡野等处,以誌标识美化,而形成独立景观建筑。
按牌楼的建造材料,可分为木牌楼、石牌坊和琉璃牌坊三类。无论是木牌楼,还是石牌坊和琉璃牌坊,其大小规模都是以牌楼的开间数、柱子数和屋檐重叠的多少(称为楼数)为标志。或二柱一间的牌楼,屋檐可一楼、重叠成二楼(即重檐)或三楼。立柱又有出头和不出头两种;或四柱三间的牌楼,可重叠成三楼、四楼、五楼、七楼乃至九楼,柱子又有出头和不出头两种;或六柱五间的牌楼,即面阔很广的牌楼,楼数越多,牌楼越复杂,形象越丰富。
标志、装饰性的牌楼,牌楼上的题字是重要的内容,牌楼上最主要的题字就是它的名字。它的名字就是这个地段或者这组建筑的名称。这也是重点突出了牌楼的主题内容。这些牌楼名称或主标题都写在牌楼中央开间上方的显著位置上。但是也有的牌楼不把名称直接书写出来,而是采用间接的、含蓄的手法来表现。
园林石拱桥多数为单孔石拱桥,一般采用花岗岩石料,主孔跨越水面,用以连接池面岛屿,桥两端辅以拢向拱顶的石阶步道,用于踏行。还有一部分是造型、构造简单的石板平桥,或曲或直,贴临水面。园林拱桥造型多取单孔,拱峰高耸,跨池越涧,波光粼粼,碧水倒映,彩虹饮洞,圆月卧波。联结景点,桥影波光,虚实交融,步移景易,似隔非隔,美景胜收,余意不尽,倍添几分赏园意趣。
园林石拱桥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我国薄墩拱起始较早,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六朝梁张僧繇《雪山红树图》右下角,便绘有一座三孔薄墩薄拱石桥。张僧繇,梁武帝天监(502年—519年)中为武陵王国侍郎、直秘阁知画事,历任右军将军、吴兴太守。擅写人物,亦善画龙 、鹰、花卉、山水等。梁武帝好佛,凡装饰佛寺,多命他画壁。所绘佛像,自成样式,被称为“张家样”,为雕塑者所楷模,为南朝梁时代最伟大的画家。
园林石拱桥拱轴线形式种类较多,有半圆形、马蹄形、弧形(平拱)、尖形、蛋形和椭圆形等拱。尖拱顶成锐角,是两段不同心圆弧拱在拱顶搭接。而蛋形拱则是尖拱的尖端加接一段小圆弧,此石拱桥的代表是北京颐和园玉带桥。建于清乾隆年间,桥是波浪起伏的外形,成优美的曲线,当沿着曲线上下桥时,眼前展现不同角度的园林景致。有些中小型的园林石拱桥,是砌筑全圆形的石拱桥。就是将拱券砌筑成一个整圆筒形,圆筒的下半截砌筑在地基基础上;向上的半截主拱券,则露出水面,形成石拱桥。
园林造石拱桥,为使拱桥安全稳定,防止下沉,通常采取一些防范技术措施,如用打短木桩来挤密加固墩台的地基。桩料为杉木、柏木或钢筋混凝土短桩,直径约15~20厘米,每座墩基16根或更多,分若干排,每排4根或更多,桩长120厘米左右,排列紧密,桩顶间嵌砌嵌桩石,其上砌筑墩身。对于园林石拱桥,为使拱桥建造得比较秀美,墩身砌筑较薄,薄墩是指在多孔的石拱桥中,相邻两孔间的桥墩厚度较薄。
园林石拱桥的重要受力在于桥身部位——拱券的砌筑工艺,逐年逐代演变,各呈千秋。最早的是“并列法”,以隋朝李春造的赵州安济桥为代表。全桥由28道独立的石拱纵向并列组成,每道石拱圈各自独立负荷载重,便利于修缮。为了加强各拱圈的连接,又采用9道铁梁贯于拱背之上,并用“腰铁”嵌入拱石之间,将拱券联成整体,使桥能“奇巧固护,用于天下”。稍后是“纵列法”,即把拱石砌筑成与桥同宽的一条条长石,并将这些长石按拱券弧形砌成整体,沿拱弧方向每块拱石要求相互错缝,以形成较坚固的整体。随后在“并列法”、“纵列法” 的基础上,总结各家之长,发展了一种拱券砌筑的新工艺——“联锁法”发券。也就是在砌筑拱券时,先从拱脚起,第一排以数块较长大的拱石并列,布满桥宽,接着一排则用断面近乎方形的“丁石”,把相邻并列的长拱石加以联锁,以此类推,直至拱顶,最后用拱顶锁石(俗称“龙门口”)楔紧成拱。
园林石拱桥的两旁装有保护行走安全的石栏柱、石栏板,其上并饰以雕刻图案,有些配有文字,镌刻桥名或记载修建文献等资料。石拱桥两末端栏柱还镶砌雕刻装饰图案的抱鼓石,一些石拱桥的主拱券上饰以雕刻并镶饰一圈拱眉石,如拱券立面最外面一层为券脸,最顶上中间一块刻吸水兽,这些装饰亦为石拱桥添色增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