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第一所佛教寺院产生时起,包括佛寺、佛塔、经幢、和石窟寺在内的佛教建筑就成为中国古代建筑主要内容之一,成了人类历史文化艺术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传佛教建筑从寺院建筑布局到建筑型体、结构构件、内外装饰,都深受儒家礼制影响,在建筑布局上完全承袭了汉民族传统的营造方式。佛教建筑常以单层为主,采用横向铺展的组合方式,沿纵轴式中轴对称排列。尤其唐宋以后,禅宗提倡的“珈蓝七堂”寺院格局逐渐成为佛寺建筑布局的蓝本,对佛教寺院的山门、佛殿、法堂、方丈、斋房、浴室、东司等七种使用功能不同的建筑排列程式做了明确的规定。沿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楼等正殿,正殿左右两侧对称布置钟楼、鼓楼、伽蓝殿、祖师堂、观音殿、药师殿等配殿。僧舍居中轴线左侧,而用以接待四方香客的禅房则位于中轴线的右侧。这些佛教建筑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绚丽多彩的艺术形象和继承了鲜明性格特色的殿、堂、楼、阁、廊、庑等建筑类型。汉传佛教建筑均以木结构为主,梁柱交错,斗拱承托,坡形屋面,飞檐翘角,彩绘雕饰,极尽其美。殿堂空间或彻上明造,或做天花藻井。佛像的背光装饰物多用祥云卷草和吉祥动物组成各种图案。殿堂常设的佛家饰物为宝盖、幡、幢与欢门,供具常见的有香炉、花瓶、烛台等,殿内通常绘有壁画,内容颇丰,画风迭变,风格多样,流派甚众。
佛塔、燃灯塔与经幢是一类形态独特的佛教建筑,他们的主要特征是以竖向轴线为基准进行均衡对称的立体构成,其挺拔崇高之美同佛寺殿堂楼舍的端庄舒展之美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佛教早期寺庙多雕造金铜、木、石造像,佛教造像杰出的艺术家在探索刻画不同人物情性中,注意表达一定的审美理想。而这种审美理想正是通过刻画人性从而表现佛性的辩证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佛教造像要求表现三十二端严,八十种妙好,追求相好庄严,以体现一切诸善福德具足,因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学观念。盛唐以后佛道造像都先后明显受到吴家样和周家样的影响,并进一步影响到五代、宋代雕造艺术。盛唐以吴道子为代表的佛教造像曾流行一时,它的特点是气势磅礴,形象劲健超脱凡俗,被称为“吴家样”。而到中晚唐,由于画家周昉的创意,出现端严柔丽之体,是为“周家样”,又左右了晚唐及其以后佛像的制作。唐代人物以丰颐体肥为美,画家周昉作仕女,多秾丽丰肥,他所作佛教造像也具有同一特征,并且创造了别具一格的水月观音的优美形象。不只是表现菩萨美的形貌,更注意表现济度众生的菩萨内在的慈惠,因此他所创造的佛教形象既能为僧徒所供养,而又受到世俗群众的礼拜和喜爱。艺术家把端严、慈祥两种截然不同,甚至相互排斥的因素,融合在一起,使佛庄严的外表,蕴藏慈祥的内心。因此庄严而不可畏,慈祥而不可冒犯。
传统佛教寺庙多雕造金、铜、木、石造像,而后发展为泥塑彩绘贴金造像。唯木雕、泥塑彩绘造像日久天长产生龟裂,并需不断翻修。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制造工艺和新材料的发展应用,今古园公司更独创硅胶模翻制、特种速干水泥浇注造像工艺。即内里空壳,钢筋丝网骨架、混凝土打底,在精美雕塑稿翻制的硅胶模具内浇注特种速干水泥,在此结构层上,施以含有胶纤维的地仗面层,然后重工彩绘,并施以保护膜涂层。使造像雕塑色彩艳丽、经年不裂,保存年限大大超过木雕、泥塑造像。
今古园艺术设计营造公司鉴传统物制之精髓,考前人杰作之典范;旁征博采求其全,引经据典究其精。故能创造举世非凡的佛教艺术建筑;金碧辉煌的琉璃建筑雕塑装饰;名贵的汉白玉精细石雕雕塑镌构件;斑驳陆离雕塑俊美的青铜器铸造雕塑精铸品;气势磅礴、形象劲健、端严柔丽、形神高洁的神圣佛教造像,荣耀众芳,香泽千古,丹仪万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