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远古时期的祭祀主要为燔烧柴木,烧燎祭品。如《尚书》记述舜封禅泰山,行燔柴之祭,故又称“燎祭”。中华民族的先人们在祭祀中燔木升烟,是祭天地,亦是后世祭祀的先声。即是古代在祭祀先人时,亦采用了同样的方法,只是焚烧的祭品不同了,所用之焚烧器具逐渐演变成不同的制式器型。古代燎炉,亦称焚帛炉,常见于坛庙、陵墓类建筑,在祭奠仪式上用于焚烧祭祀物品。
大约从唐代始,有了清明扫墓的习俗,开元二十年(公元752年)朝廷有谕旨:“……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至清代祭典发展到顶峰,祭祀仪式包括设供、献祭酒、献香烛、行礼、读祝文等,并于焚帛炉中焚烧祝版、制帛以及彩纸、金银锞子(用金银帛纸迭制的金银锭)等祭品。
焚帛炉造型独特,其葫芦状为藏佛塔形。此处所指葫芦为上下两个鼓腹,中间细腰型葫芦,习惯叫亚腰葫芦。相互缠绕葫芦藤蔓和一串串的亚腰葫芦繁荣昌盛,兴旺祥瑞,辟邪佑福,庇荫子孙万代。故用其形造物,乃吉祥兆瑞物也。
现在祭祀人类祖先和先人的传统习俗,体现中华民族崇宗敬祖,尊缅尚礼,世代永祀,福荫子孙的高尚风俗美德。
|
|
|
|
|
|
左图为焚帛炉之设计外形图
中图为焚帛炉安装后之侧面图
右图为焚帛炉铸件清砂后之临时搭配图
葫芦上部拱肩雕饰仰莲瓣,莲瓣造型凹凸透次突出,莲瓣芯花亦雕塑玲珑华丽,形成宝装莲瓣。上腹部鼓肚锦云铺地,且错落有序,层次迭加分明。通体圆周分二层均布高浮雕突起八吉祥,即佛八宝饰纹图案,上层为莲花、法螺、盘长、宝盖。下层为金鱼、宝瓶、法幢、法轮。其间错落穿插浮雕如意云灵芝草,造型有异,别致新颖。“八吉祥”是“嘉庆吉祥,福善圣洁”的象征性器物,根源于古老的神话传说,民族信仰,亦是佛教事项的代表和佛陀的象征,传递着谐和吉祥。
中间束腰上下枭分别雕塑仰腹宝状莲瓣,同拱肩莲瓣异曲同工。束腰前中位置高浮雕牡丹花纹,左右两侧相对雕塑草凤纹饰,横空逰翔,栩栩如生。周围共二对,对称分布。
下腹部鼓肚前中为焚帛炉口,取佛塔焰光门造型,门框满布浮雕火焰,焰光门额正中于火焰上在突雕“三宝珠”,其两侧对称横幅高浮雕“三幅云”,意谓宝光高照,华焰明空,福云横空,绵延浦昌。焰光门处设对开双门,合一整幅浅浮雕如意祥云,云上浅浮雕如意灵芝仙草,其间错落浅浮雕四双云中翱翔之蝙蝠,气势雄伟壮观,谐和吉祥。
整个葫芦下腹部鼓肚浮雕锦云铺地,通体圆整。分三层均布高浮雕宝相花,分别为莲花、牡丹花、菊花,花型有异,独特新颖,于图案造型中生动活泼,一派生机盎然,尽现高压圣洁,尊贵荣尚。
葫芦底部台座高浮雕覆高翻立莲瓣一周,莲瓣芯花饰同样但是的玲珑华丽,形成宝装莲瓣。与汉白玉金刚宝座须弥台上仰高翻立莲瓣,相依呼应,承接自然,融合一体,相益得彰。
造型独特新颖的焚帛炉,其葫芦状为藏佛塔形设计,灵秀挺拔,雍容华贵,庄严肃穆,雄伟和谐。蕴涵禅悟智慧,珍藏中华文化精髓,集精美俊巧之绘画、雕塑、建造于一身,其优美的造型样式在中国现存焚帛炉杰作中仅此一例。
焚帛炉净高近人,考虑到其尺寸、重量、结构、图案花纹,整体壁厚平均约为15-20mm。根据铸造工艺及结构需要,方便安装,其整体分开四部份独立制作。上部为葫芦状之上腹鼓部份,下部为葫芦状之下腹鼓部份,于葫芦束腰处用止口联接成一体,用隐蔽之八枚不锈钢六角螺栓固定,并气焊焊牢螺栓及止口处密封焊平。两扇焰光门及底部密封盖板独立铸造。
上腹鼓即成为回旋式烟道,而宝顶须弥座束腰处至宝钱环环相套之镂空处即是烟道出风口。
下腹部底台座高立莲瓣顶内壁处有一可密封的中间隔板,中隔板上安装不锈钢焚烧炉具盒。两扇焰光门通过安装于炉膛内壁之上下路轨滑动,向中合拢后即成一封闭门。
底密封盖板与下腹鼓底座通过止口联接,并用焊接方法焊牢密封。密封盖板与上面之中隔板形成了一个密封型腔。
在底密封盖板下面连体铸有一束腰筒柱,筒柱圆周均布轮齿。通过筒柱及大型特制螺旋弹簧电缆与地下避雷系统联接,使整个焚帛炉与汉白玉须弥座定位联接,便于与汉白玉须弥座中心孔洞水泥浇注固定。整个焚帛炉的重力集中作用在汉白玉须弥座中间实心部位,而传递于钢筋混凝土地面。整个体魄厚重的焚帛炉牢牢固定于结构坚实的汉白玉须弥座而稳如泰山。 |
|
|
|
|
|
左图是焚帛炉宝顶
右图为图案之曲面展开矢量工程图 |
|
|
|
|
|
左图是焚帛炉上腹部图
右图为图案之曲面展开矢量工程图 |
|
|
|
|
|
左图为焚帛炉上回转体模型,需要先制作回转体模型底胎,通常采用机械刮板胎具。图中左为机械刮板胎具设计蓝图,主体旋转轴部分需要机械车铣加工,而成形刮板部分则需用钢板经平面磨床磨削,再用数控线切割机床进行成形加工。此机械刮板胎具能确保焚帛炉上回转体模型底胎尺寸精准,外表面光洁圆整。如非精通机械设计制造的工程师是不能胜任设计制造。
然后再用石膏等刮制回转体基础形体,并于其上涂覆漆油底基,但须注意务必使回转体表面光洁平整滑润。见左图中之右模型。
右图中所用装饰图案纹样如意云等吉祥云朵、翔蝠、缠枝宝相莲花、宝装莲瓣、佛八宝等,在用特制模型复制成模型蜡制件后用某种粘结剂一一精准地镶嵌到焚帛炉葫芦上部形体上。然后进行最后整体雕塑修整,使之浑然成为一个完美的精准的焚帛炉上部葫芦宝顶模型。 |
|
|
|
|
|
左图为焚帛炉下部焚烧腔体模型硅橡胶凹模翻制过程。
右图为私家陵墓园艺术雕塑青铜熔模精密铸造焚帛炉上部葫芦宝顶硅橡胶凹模翻制过程。
一般艺术品铸件由于图案复杂,塑料精细通常在模型雕塑制作完成后,用硅橡胶翻制凹模。硅橡胶是一种直链状的高分子具有机硅氧烷,密度为1.1-1.6g/cm3/。它具有优良的仿真性、脱模性、耐老化性和一定的抗张强度及低的收缩率,且制模工艺简单,制成的模具可多次重复使用。硅橡胶根据其组成分配制成室温硫化型硫橡胶。
硅橡胶凹模翻制完成后就可以用蜡基模料通过浇灌搪蜡、刷蜡、浇注等方法完成艺术品熔模的制备。 |
|
|
|
|
|
左图为焚帛炉葫芦上部模型熔模。
右图为焚帛炉葫芦上部模型熔模中“八吉祥”图案“法轮”局部放大图。
根据艺术铸件的大小,质量要求及性能特点,艺术品熔模模料要有合适的熔化温度和凝固温度区间,较小的热膨胀率和收缩率,较高的耐热性能;并有合适的强度、硬度、塑性和韧性;还要求在液态时有较小的粘度,制模时有合适时的流动性,较好的涂挂性以及焙烧后尽可能低的灰分。
一般熔模用模料配方包括石蜡、地蜡、蜂蜡、改性松香、低分子聚乙烯、EVA、硬脂酸、油脂等。塑性蜡基模料制模工艺特性可以通过调整基本材料组分机添加油脂来改变达到使用要求。
熔模制造装接后,还需要雕塑师对分模结合部位装饰性图案进行细心地修补雕塑,直至整体分模处模型装饰性图案雕饰的天衣无缝。
|
|
|
|
|
|
左图为焚帛炉上部葫芦宝顶的型壳制造过程,熔模精铸采用的铸型常称为型壳,其作用是用以获得光洁而精确的铸件。
中图为焚帛炉葫芦下腹部模型型壳制造过程。
右图为焚帛炉上部葫芦宝顶已制造好的型壳。
熔模铸造型壳重量90%以上为耐火材料,一般层面型壳耐火材料通常有:鋯砂、电熔刚玉、熔融石英砂等。对于填充结构复杂,装饰图案精细,品质要求高,精密昂贵的铸件,基本都会使用价格较贵的熔融石英砂。配涂料用的粉料最好是:300目细粉占50%,200目细粉和150目细粉各占25%作为加固层材料多用铝一矽系耐火材料。如高岭土熟料等。
型壳经浸刷涂料、撒砂、干燥硬化等工序完成后,还要经熔失熔模的过程,即通常称为脱蜡,通常是采用高压蒸汽法脱蜡为主要选择。
完成脱蜡后,再经型壳焙烧工序才最终完成型壳制造工作。焙烧的目的首先是去除型壳中的挥发物,如水分、残余蜡料、皂化物、盐分等,使型壳在浇注时有低的发气性和良好的透气性,防止出现气孔等缺陷。另外,焙烧可使型壳达到要求的温度下浇注,以减少金属液与型壳的温度差,提高金属液的充型能力。
在熔模精铸生产中,通常采用热壳浇注,所以型壳温度不能太低。型壳温度太低时,铸件容易产生冷隔,氧化表、夹杂、气孔等缺陷,铸件变形、裂纹倾向也增大。但型壳的温度也不能过高,否则铸件晶粒粗大,力学性能下降。青铜合金浇注时型壳温度控制在500℃-700℃。
为了保证整体砂箱铸造强度,在浇注中不可账箱,砂芯在浇注中部变形、不开裂、不被金属液体冲积折断,所以生产中砂箱外部要有金属件加强结构,而砂芯中埋置金属件芯骨,一提高其刚度和强度。 |
|
|
|
|
|
左图为私家陵墓园艺术雕塑青铜熔模精密铸造焚帛炉之下腹部失蜡青铜铸件。
失蜡法——熔模精密铸造是一种近凈形成工艺,其铸件精密、复杂,艺术雕塑品熔模精密铸造一般情况下可不经加工或经很少加工后使用。
右图为焚帛炉上部铸件完成品(此图为综合处理后的成品铸件)。型壳浇注后,铸件要经过一定时间的冷却。冷却后,铸件还要经过清理和精整,才能看到光洁的精铸产品。具体工序主要包括去除铸件上的型壳,切除打磨浇冒口和工艺肋,清除铸件表面和型腔的粘砂、氧化皮和毛刺等。
在用机械方法去掉型壳后,用电动切割工具去掉浇冒口等,并待完全清砂后用钳工休整浇冒口等处至精美完整。 |
|
|
|
|
|
左图为铸件完成后的综合处理过程。焚帛炉葫芦下腹部铸件经过清砂和精整加工后,青铜合金铸件经水溶液碱煮后,其表面会产生锈斑。因此,碱煮后应立即进行综合处理。综合处理的溶液成分如下:
氧化铬(Cr2O3) 90g\硫酸 30g\氧化钠 1.2g\水 1kg,中和处理溶液的温度为18~20℃,处理时间为2~3min。经中和处理后的铸件,应用流动清水将其表面的处理液洗净。(此中和处理工艺中硫酸是加入水中,不可颠倒)
艺术铸件在经过中和处理和中和镀成处理之后,金光灿灿、绚丽多彩。其后通常还需要根据设计者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表面着色处理。其中化学着色是最常用的方法。完成着色后,即可用光蜡进行表面着色保护,并可与日常半年涂蜡保护一次效果更好。
右图中焚帛炉葫芦上腹部铸件是选用高级锡青铜铸造而成。
艺术品熔模铸件一般采用锡青铜,俗称青铜。青铜的最大优点是在大气环境中具有较高的耐腐蚀性能,这也是古代青铜艺术铸件能保持至今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次是青铜的熔点较低,铸造性能较好,并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
一般艺术铸造用锡青铜主要化学成分如下:
锡Sn 5.0~7.0
锌\Zn 3.0~5.0\铅Pb 1.0~3.0\铜Cu 余量。 |
|
|
|
|
|
左图为焚帛炉藏佛塔式葫芦状造型,其底部结构装饰设计采用覆莲瓣式,是因一般金刚须弥座上端承接部位,通常也是采用仰莲瓣式结构装饰。
唯独一般须弥座上、下枭处“八达马”,梵文音译,意为莲花瓣,雕刻线条多为刚锐硬键之刀法,且仰覆莲瓣凸面均朝外。顾及到焚帛炉为金属青铜铸造,而焚帛炉金刚须弥座则为石材汉白玉雕刻,均为刚硬之材质,而上下仰覆莲瓣则是柔体之物。故不宜采用传统仰覆莲瓣之造型,而改为如今圆润柔韧之造型,取“以柔克刚”之意。这样厚实敦重的青铜焚帛炉就能稳稳坐落在刚硬坚固的金刚汉白玉须弥座上了。
中隔板下的型腔内灌注专业的防腐冷却水,这样在焚烧纸帛时,虽然炉体上部温度很高,滴水即刻蒸发。但底座莲瓣处附近温度很低,几乎为空外环境温度,可以保护下面汉白玉须弥座不受热传导而损坏。见右图。 |
|
|
|
|
|
左图中的焚帛炉两扇焰光门通过安装于炉腔内壁之上、下路轨滑动,向中合拢后即成为封闭门。而下路轨更装有滚珠,方便门轻松开合。
中图为双扇门内安装的机关锁盒,保证双扇门在合拢后安全锁上,而不能开启。只有通过机密的开关才能打开锁,即简便又安全。
焚帛炉内腔体铸造并非是圆整的回转体面,个别地方有轻微的凹凸不平,而又不方便于机械加工修整,故造成两扇焰光门路轨安装困难。需要机械工程师另外设计一套焰光门路轨装夹安装机构,把焰光门路轨固定于此安装夹具上。通过调整焰光门路轨与焚帛炉内腔回转体接触面的间隙,修整垫块的厚薄,确保焰光门路轨准确的固定在焚帛炉内腔回转体接触面上。
图中所示为焚帛炉焰光门机关锁盒外壳盒体,用sus304不锈钢钢板加工制作,盒内安装有一套伞齿轮锁紧传统结构。确保焰光门合拢闭门锁紧机构运动轻松自如。此套伞齿轮锁紧传统结构零部件均由sus304不锈钢材质制造,确保长年安全使用。
右图中焚帛炉下腹部底台座高立莲瓣顶内壁处有一可密封的中隔板,中隔板上安装不锈钢焚烧炉具盒。炉具盒上安装炉蓖,且炉具盒顶四周用向中倾斜的密封板把炉腔几乎密封,确保燃烧之灰烬落于炉蓖而跌落于炉具盒内可拉出抽屉内,此抽屉用于储存纸帛燃烧之灰烬,而后将灰烬倒入垃圾袋内,便于清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