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左1为最早书画记载之石桌 唐 周昉演乐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造型简陋的石雕石桌。
左2为宋 李德柔竹林谈道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石鼓型石凳,有鼓钉、环首等图案雕刻。约为宋宣和(1119—1125)年间。
左3为宋 钱选三元送喜图 从右1局部放大图中可看出此时石凳雕刻之图案已有高浮雕和浅浮雕之细腻雕刻技法之分。约为宋景定二年(1257)。
|
|
|
|
|
|
左图为建于宋庆历年之苏州沧浪亭花园中的石桌与石凳,经清道光、同治和民国17年诸次重修。
中图为苏州园林拙政园中的石桌石凳,建于明正德年中(1513)
右图为苏州园林怡园中的石桌石凳,建于明泰昌年(1620) |
|
|
|
|
|
左图为清故宫建福花园中的棋盘石桌石凳。始建于乾隆五年(1740)
中图为苏州园林环秀山庄中的石桌石凳,建于清乾隆年。
右图为广东佛山梁园中的石桌石凳,建于清嘉庆—道光年间(1796—1850)。 |
|
|
|
|
|
私家陵墓园中的汉白玉石雕石桌石凳,作为祭祀时休息之用。 |
|
|
|
|
|
左图为石桌的桌面,其桌面图案设计卓然创新,别开生面,将有宋一代山水巨擎郭熙之早春图,仿摩构图,揣其意境而镌刻,笔笔拟入神,刀刀摩生气,一幅“早泽雨露,春晖乾坤”微浅浮雕早春图跃然桌面,山壑磅礴,树木茁藐,霁春俏寒,瀑雾与云霭袅袅相绕,苍天一色,早春山水屹然浮现面前,春意盎然,生息勃勃。整体桌凳造型端庄华丽中更显俊美清秀,孕育着丰沛的中华文化源蕴。
右图为桌子由桌面、中间柱脚和底座榫卯结合。桌面为正方形,四面侧边上为凸鼓形,下边束腰,内雕刻回纹一周。面下正中柱脚为八方形,分为三层,上层正八方型,其中四面与桌面下,对角位置下面,嵌装榫卯结构的三角形斜支撑(近似梁、柱相接结构件交接处的雀替作用),其斜边菱形面为海棠形曲折面,侧边有沿,两侧浮雕莲花形卷草纹,凹凸感突显,雕刻细腻。另错落四面开光,折双边内四角盘长方框,内置凸海棠形外翻边环纹。中层上下端部束腰,中部为八方微突腰鼓型脚柱,八面海棠形外翻边环纹开光,外环图饰凹内斜沉边。中层上部上枋,上枭亦为八边形,上枭雕刻“八达马,” 梵文音译,意为莲花瓣。中层下部为下枭,托腮式下枋,下枭雕刻“八达马”,下枋雕如意头环纹。
|
|
|
|
|
|
左图为中柱榫卯结构制造安装过程。
中柱需要先按塑料样板车削加工柱形毛坯件,于画线平台上完成八方造型之立体画线,并用切割机粗加工上、下榫头及八方造型。手工完成精加工榫槽结构,用专用卡规和量具测量配合尺寸,用样板完成精准造型与逐层雕刻细部装饰图案,最后精细雕刻并抛光。
用切割机完成底座八方造型及安装用榫粗加工,配合样板雕刻大造型,及完成安装榫面的毛糙斜纹加工。底部细部装饰图案的精细雕刻,并精细抛光加工。
右图为桌面与中柱榫卯结构的三角形斜支撑,其斜边菱形面为海棠形曲折面,侧边有沿,两侧浮雕莲花形卷草纹,凹凸感突显,雕刻细腻。另错落四面开光,折双边内四角盘长方框,内置凸海棠形外翻边环纹。
|
|
|
|
|
|
石凳的造型分为圆柱形、石鼓形、方形、六方形、八方形等。
图右为石鼓形绣墩工程图。
鼓型绣墩先用车床车削外形轮廓,用样板控制外形车削成型,并切割雕凿下部石榫结构。腹身两侧之钹环及外围之如意拐子云纹经粗,精细雕刻完成,再粗、精细雕刻海棠开光内春夏秋冬四季吉祥花卉图案。
绣墩上弦之乳钉亦是用特制之工具雕刻,排列均整,光圆玲珑。墩面亦用薄意精雕葫芦万代及桃、石榴、佛手三多图,并浅微雕万字锦地纹。
绣墩下弦亦雕刻一圈乳钉,下部雕刻须弥座圭脚。
图左为石鼓形绣墩腹身两侧之钹环及外围之如意拐子云纹,石雕局部放大图。 |
|
|
|
|
|
石鼓形绣墩前后海棠形开光内,雕刻的图案为湖石、牡丹、荷花、菊花和梅花,构图古拙隽逸,刀法如国画笔意清劲,有书法存焉。其镌刻手法拟写真,开创汉白玉石雕新境界,可谓鬼斧神工,钩刻出诸君子之清高绝俗之精神,栩栩然如在目前,令人心旷神怡。
左一图为鼓形绣墩,前开光内深浮雕湖石、荷花、石榴花夏季花卉,阳文篆刻印章:“翠夏”。相邻开光中部高凸浮雕双层葵瓣海棠环手饰纹,外周环浮雕如意拐子云纹。上、下弦纹外各饰凸乳钉一圈。底部饰高凸园弦圈足云纹如意圭脚。
座面浅浮雕桃、石榴、佛手三多图,铺微浅平雕万字锦地,阳文篆刻印章:“福寿多子”。腹部海棠形开光二,围双层凸边。后开光内深浮雕湖石、牡丹、玉兰春季花卉。阳文篆刻印章:“长春”。
左二图为另一鼓型绣墩,座面浅浮雕子孙万代——葫芦蔓绵图,铺浅微平雕万字四方连续锦地。阳文篆刻印章:“子孙万代”。腹部海棠形开光二。围双层凹凸边。前开光内深浮雕山石、梅花、山茶花冬季花卉。阳文篆刻印章:“兆瑞”。
后开光内深浮雕山石、菊花、秋槿、秋海棠、喇叭花秋季花卉,阳文篆刻印章:“丹秋”,见右一图。 |
|
|
|
|
|
右图为柿形矮绣墩,其造型新颖独特,历代罕见。柿形面微凸,柿形矮绣墩先经车削外形毛坯,依靠样板准确保证其优美线条,切割雕凿完成下部安装石榫。按照石雕工艺依次完成粗及精细加工,雕刻墩身两侧之铺首,为蝠、石榴、桃与佛手三多造型。雕刻腹部海棠内春夏秋冬四季山水风景图,为相对中度深度浮雕。浅雕完成铺首两侧之灵芝卷草纹。
绣墩上部上弦处的二圈乳钉是用特别工具完成的,所以圆球度非常圆滑,然后精雕乳钉球底清根。墩面开光外一周卷草缠枝花纹雕刻后,再雕刻开光万字绵地纹,最后完成墩面薄意梅竹花卉图案。
绣墩底部造型繁复,为双束腰异型须弥座底脚,而装饰图案多达四层,由上至下分别为葫芦缠枝卷草纹,错落云形逥纹,万字宝相花缠枝卷草纹和如意卷草纹须弥座圭脚。由于二束腰处空间狭窄,几乎难于雕刻,近乎用手指力刻削,一点一点磨削完成,所费时间进一年光阴矣,精益求精之精神可窥一斑矣。
左图为柿形矮绣墩座面正视图,中间圆边,内浅浮雕梅花图,铺浅微雕万字四方连续锦地,镌阳文篆字印章:“清香贞芳”。圈外饰卷草缠枝花纹环图,外镶凸边。上弦纹外饰乳钉二圈。
|
|
|
|
|
|
长、短、方石凳自古亦为石凳的主要造型。
长、短、方石凳的雕制首先选择石料下料,把质量最好的一面放在主要正面。画线、完成大型雕凿,并切割雕凿完成下部安装石榫。用样板完成长、短方凳之几何型体尺寸精装造型,留下图案雕刻余量。
雕刻方凳下部须弥座圭脚装饰图案,依面完成凳身四面图案粗雕与精细雕刻。
长方凳四面为山水风景图,设计为中等程度的“压地隐起华”雕刻工艺表现手法,并镌刻诗句及印章。
短方凳四面为博古图案,设计为高浮雕的“剔地起突与压地隐起华”相结合深雕工艺表现技巧。花果图案更是以写实的雕刻意念去衬托瓶尊、石兽、书籍等博古图案,益显生动活泼,一方印章更起画龙点睛作用,典雅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氛围盎然突显眼前。
方凳面束腰上枋如意逥纹雕刻完成后,紧接着就是雕刻凳面开光花卉图案。先为浅雕刻万字锦地,再用薄意技艺精工细雕花卉图案,虽仅1-2毫米之高度变化,凭着雕工高超技艺,通过“剔地起突和压地隐起华”的工艺技巧,却能体现花卉婀娜多姿、玲珑逼真、多层次凹凸的立体质感,栩栩如生,芬芳馥溢,令人陶醉。
左一图和左二图为单人方凳,凳面上团扇开光浅浮雕秋菊图,镌凸篆文印章:“华傲秋芳”。开光外铺地浅微雕万字锦地。其四侧面开光,饰凸边框,框内深凸浮雕博古吉祥富贵新韶如意图案。前长方面葵菱海棠式开光,镌刻牡丹花,萱兰,书册字画卷轴,笔配宽收口三足夔凤矮尊及笔架山,其书名是《园冶》,明计成著,为世界最古老的造园名著。阳文篆刻印章:“书香富贵”。而右窄方面海棠式开光,镌刻长青花卉,四柿,如意云头玉如意,孔雀祥羽及红珊瑚,配仿哥窑冰裂纹折板沿直撇敞口矮身圈足长方花盆和弦纹收口水洗。阳文篆刻印章:“如意长青”。
左图一画面所示为后长方面扇形开光,镌刻玉兰花、桃、石榴、佛手三多图,配菊瓣盘口瓜棱罐,圈足外撇连如意圭脚座,三足炉及圈足碗碟。阳文篆刻印章“福寿满堂”。
左图二画面所示左窄方面方胜开光,镌刻水仙、暗团龙纹太白尊,小口微侈,端头,广腹,浅圈足瑞兽,配折沿海棠式如意云圭脚花盆。阳文篆刻印章:“岁序祥瑞”。
右三图为双人长方凳,其凳座面上四角盘长框边沿面边微凸,内二团扇开光有圈边,左团扇开光微浮雕春牡丹图,镌凸篆文印章“华贵天香”;右团扇开光微浮雕夏荷花图,镌凸篆文印章“华洁馨清”。开光外铺浅微雕万字四方连续绵地。面上沿雕如意云逥纹,沿下双束腰,上下托腮中间四面开光,饰凸边框,框内深雕明胜风景图画六幅,长侧面各二,短侧面各一。
一长侧面左为著名自然秀丽的湖光山色和众多名胜古迹而素有“人间天堂”之誉的西湖胜景之一“平湖秋月”,图内题七绝诗:“水含山色争添翠,花映湖光异样红。秋静碧辉云影动,夜阑澄霭月魂朦”——名家欧体书镌刻。阳文篆刻“西湖”印章。右为江南古典园林一朵绚丽艺术奇葩而以中华文化瑰宝而著称于世的苏州明园之冠“拙政园”,题瘦金书体诗:“山水有清音,春秋荐贤师。浩然存正气,永芳垂青史。”阳文篆刻“拙政园”印章。
另一长面左为冠有“中国第一奇山”美誉之“黄山”,它集泰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恒山之烟云、庐山之飞瀑、雁荡之巧石、峨眉之秀丽于一山,尤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名闻天下。中国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一生遍足中国名山奇川而赞曰:“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图中魏碑体书曰:“苍松峨峰有本性,浩云金石见丹心,观止矣。”阳文篆刻印章“黄山”。右为中国四大名楼翘楚之“滕王阁”而初唐诗人王勃的千古绝唱“滕王阁序”更锦上添花,使它誉满天下。图中名家草书序中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阳文篆刻印章“滕王阁”。见右图一
左短侧面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而以塔院寺内舍利大白塔为标志的“五台山”,而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的显通寺前身就是东汉年间所建我国最早两座佛教寺院之一的大孚灵鹫寺,因五台山与释迦摩尼修行之印度灵鹫寺峰相似而名。图中乐府骚歌:“松柏翠兮山之巅兮,莲开五台兮神祗之庇兮。与日月同辉兮,葆贞德垂万世兮。嗟泾渭之分明兮,愿礼德普天尚兮。礼兮,德兮,吾谁同兮。”阳文篆刻印章“五台山”。
右边短面为佛教洞窟建筑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内容最丰富,绚丽多彩,举世闻名的敦煌艺术明珠“莫高窟”。图中隶书楚辞诗句:“仙阁高兮,德法扬天。仙窟灵兮,慈恩无边。宇寰大同兮,辉煌人间。皆念弥陀兮,胡不为仙。”阳文篆刻印章:“敦煌”。
|